现在回想起来,如果没有1999年25万吨粮食集中入库,就不会催生出中国储备粮管理总公司三河直属库的科学管理。
1999年,刚建设完成验收的中国储备粮管理总公司三河直属库正式接到国家下达的25万叱小麦入库的指令。在有限的时间内,一次性组织25万吨小麦收购入库,这对当时三河直属库全体员工来说是从未有过的挑战。
在直属库建成之前,不论是管理者还是普通员工所具有的只不过是仓容几万斤的粮库工作经验,那时候最多也就是一次性接收几千吨粮食;再加上接收时间基本没有什么限制,十来个人不紧不慢地干,啥时候装完就算完。而这一次要求却很严格,在有限的时间之内必须将100多趋火丰专列的小麦接却入库,也就是平均两天就要完成一个专列即50节车皮、3000吨的入库量。需要多少人?多少机械设备?如何组织?原先凭感觉、靠经验管理粮库的管理者,面临如此艰巨的任务却没了感觉。
巨大的“接粮战役”压力,迫使粮库管理者不得不改变以前简单而模糊的管理经验,必须对粮食接卸过程进行科学而精确的筹划。他们从运粮的列车停靠站台到粮食入库要经过的火车接卸、拖车运输、粮食入仓三个环节,进行仔细观察、分析,发现这三个环节前后衔接,相互制约,任何一个环节的工作量与其他环节不匹配就会出现压车、断档现象。其中,粮食入仓是制约整个接卸工作的关键环节,在满足最大粮食入仓流量后,剩余的人力物力就可以向接卸和拖车运输两个环节分配。
通过时粮食入仓作业环节的进一步现场观察,管理者发现装卸工人时粮食输送机的流量控制没有固定的标准,从而导致粮食入仓流量极不稳定。当员工打开拖车厢闸门向输送机却粮时,闸门打开多大只是凭感觉。闸门开小了输送机流量小、效率低;闸门开大了输送机负荷过重,不是停转就是烧电机、毁轴承,机械故障频频发生。
为此,现场管理人员针对却车、运输和入仓各环节机械设备的工作方式和作业效率进行仔细分析、反复试验,找到了粮食流量与输送机额定产童(输送量)相匹配的最佳系数,即拖车闸门开启摇柄旋转三圈半为流量的最佳位置,并作为操作标准确立下来在工作中执行。这个细节上的规定,效果十分明显,输送机的实际输送量由以前60吨/时,增加到90吨/时,达到了最佳的工作效率。
新操作规程执行后,由于流量合理,机械故障率明显降低,入仓进度明显加快。管理者对一个专列从停靠站台开始到粮食全部入序的接卸时间心中有数,调度和指挥有了依据,即使是在接却最高峰的时候,一天有两个专列同时到达,接卸工作也井然有序,并且创造了9小时接却一个专列的历史最高纪录。到2000年年初,100多个专列、25万吨粮食入仓作业圆满完成。经初步估算这个看似简单的粮食接卸入库规程让工效提高了10倍以上。

从这个案例可以得到以下几点启示:
(1) 25万吨新粮入库任务对原有的管理方式提出了挑战。因为粮库员工受原有工作内容和工作条件的限制,工作方法相对粗放、简单,更多的是凭自身积累的经验办事。而25万吨新粮入库任务的压力,逼着管理者的管理做到从经验型到科学化的转变。
(2)科学的定量分析是扭转接卸工作被动局面的关键。在25万吨新粮入库工作中,同样的人员、同样的设备,为什么在实行愉送机操作规程前后的效果大不一样?“控制摇柄转三圈半”的操作规程看似简单,但产生了超乎想象的效果,这就是科学管理所焕发出的活力。基于科学的计算一线员工的操作更加规范,工作效率也更有保证。
(3)标准化是效率稳步提高的保障。不排除有经验的员工知道多大流量能够实现最大输送量,但唯有科学管理的方法能够将个人的、不确定的经验技巧上升为普遍的、确定的标准操作规程,这样就可以稳定地提高劳动效率,使定量化、定额化管理成为可能。
(责任编辑:小文) |